
甲鱼温室养殖过程中,产生的尾水和尾气严重污染环境,如何根治这一污染问题?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唯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有一套好办法,他们将甲鱼养殖尾水循环利用,效果挺不错。近日,记者慕名前往杭州唯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访。
一环扣一环,养殖尾水零排放
“我们还是先去尾水处理池看看吧。”一到目的地,公司总经理张楚雄热情地带着记者去实地了解尾水循环处理模式。“这里是四级沉淀池,这里是尾水处理池,那里是温室。”老张指着墙上一张分布图详细地向记者介绍。原来,公司所在地的地势稍有高低,老张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,严格按照地形走势,规划了每个功能区的位置。“这样的布局,我当时咨询了相关专家,在得到首肯之后,才操作的。”
随后,老张带着记者来到了四级沉淀池。温室养殖甲鱼,因通风条件差,换水量小,饲养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,会产生大量的磷和氮,使池水富营养化。记者仔细观察发现,沉淀池中的水呈墨黑色,隐约还能看见一层油花浮在水面上。据老张介绍,经过四级沉淀、曝气及定期的塘底淤泥清理,能将大部分的杂质处理干净。“以前养甲鱼的尾水都直排到江河中,一直认为污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,现在经过沉淀,亲眼看到了水体的颜色,才意识到当初直排是多么的草率。”老张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道。
经过初步沉淀处理的尾水,将被抽到一级尾水处理池。记者看到,在一级尾水处理池中均匀地分布着生物膜(微生物作用)及进行微孔增氧的管道。老张说,虽然经过沉淀,曝气后,水质明显干净了,但是水中的氮、磷成分仍超标,生物膜和微孔增氧可净化水质。而且,池中还投放了花鲢、白鲢等鱼类,可以进一步净化水质。随后,一级尾水处理池中的水又被依次抽调到二、三级的尾水处理池中,采用放养花鲢、白鲢以及增放水生浮萍等方法,处理被富营养化的水体。
经过一环扣一环的处理,最终到达净水塘的水,已经可以重新利用了,基本实现了温室甲鱼养殖尾水零排放的目标。
锅炉四次大改造,节能又环保
上世纪90年代初,温室甲鱼养殖技术因“提高成活率、缩短养殖周期”,得到大面积推广。按照技术要求,甲鱼必须养殖在温度超过30℃的大棚内,早春和秋冬气温低,就要想办法给大棚内的甲鱼供暖。老张从1995年开始饲养甲鱼时,就一直利用该技术。早年,老张与绝大部分的养殖户一样,一直使用燃煤锅炉和燃烧木渣的土制炉具。可经过一段时间后,老张发现,如果使用燃烧木渣的土制炉具,每个大棚内至少要摆放6个木渣炉,才能确保温室内的温度。而如果使用燃煤锅炉,煤块又得不到充分燃烧且成本很高。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不少的烟尘甚至有毒气体。老张说:“当时一天下来,整个人就跟挖过煤一样,全身都黑黢黢的。更要命的是,这些尾气,被我们这些养殖户直接吸到了体内,影响身体健康。”
为了摆脱这样的现状,老张开始动起了脑筋。怎样才能环保又高效呢?老张将目光对准了锅炉。2008年,老张第一次对自己的锅炉进行改造。随后,他便一发不可收拾,先后对锅炉进行了4次大改造。终于,经过5年的摸索,对锅炉、热水管道及烟道进行全面更换后,老张成功地设计出了令自己满意的锅炉。
其中,成效最明显的当属烟道改造。温室甲鱼养殖过程中的尾气问题,一直令人头疼。“现在经过改造后,我的甲鱼场排出去的气体绝对经得起检验。”说起烟道,老张是一脸的骄傲。烟道的气体在排出前要经过3次除尘,最后一个环节水幕除尘的效率已达98%左右,有效地减少了颗粒物的排放。而且老张设计的烟道不仅可沉积烟气中的杂质,还能有效回收热量,这些热量被重新用于加温预热池中的水,最终排出的气体温度从230℃降到了50℃左右。“为了改造这个锅炉,我还被锅炉安装师傅调侃过,说我一个炉子还能这么折腾。”摸着这个经过自己的双手一步步改造过的锅炉,老张腼腆地笑了。
养殖大棚有奥秘,增产又增效
参观完尾水的循环利用、锅炉和烟道后,老张坚持要带记者去参观下他的温室大棚,展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。
当记者带着疑惑踏进温室大棚时,并未发现有什么特别不同之处。老张故作神秘道:“你看那是什么?”随着他手指的地方,记者发现,在池子的两边还叠加着另一个池子。这多出来的池子是干什么用的呢?面对记者的一脸疑惑,老张缓缓道出了详情。
每个大棚的池子有20米宽,在并排的2个大棚中,各取了5米,组成了一个宽10米的上层池和一个宽10米的下层池。“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大棚的跨度,而且热气上涌,上层池的水温不需要加热就能达到甲鱼生长所需的温度,既提高了产量,也节省了能耗,”老张笑着说,“这在整个余杭区内,估计也就我是这样做的。”
当记者询问老张,是如何想到这一套模式时,老张笑着说,“甲鱼养殖过程中,产生的污染太严重了。我只想做到问心无愧。不求做得最好,但求尽心尽力。”
据了解,余杭区去年全面启动温室甲鱼养殖的关停整治行动。截止去年9月30日,全区748户温室甲鱼养殖户的腾空交棚工作全部完成,共涉及温室大棚2140个,面积123.27万平方米。来源:农村信息报。